我一直覺得我們家閣樓怪怪的,直到有一天到朋友家拜訪,他們家也有個閣樓,和我們家用一樣的材料。我一仔細看,真不知該高興還是該生氣,原來我那寶貝裝潢師傅……做……錯……了!

房子的外殼完成,使用執照也拿到之後,內部生活機能的空間營造接著開始進行。
站在空盪的鐵皮屋裡頭,仰望挑高六公尺的屋脊,腦海中不斷如幻燈片般流轉過所有的可能性。老婆對室內空間的想法不但多,而且堅持,因為外面荒煙蔓草的世界是她的禁區,只有房子裡面才是她未來的天堂。


構想-討論-妥協-翻案-傻眼-重新構想的過程一再反覆進行,最後總算是有了比較具體的輪廓:房子內部希望營造木屋的意象,但又不希望是全部用木條由地面釘到天花板的感覺;最好牆壁有大面積的留白,乾淨大方;空間上要多點變化的趣味,讓小小的空間感覺精緻一些。
在這樣的概念下,初步決定採用耐火的矽酸鈣板作為牆壁的材料,只以白色水泥漆粉刷。梁柱系統及天花板、地板則用木頭包覆,營造木頭結構的味道。


找到好溝通又負責任的施工者是最重要的,尤其對於室內裝修這樣充滿想像空間的細緻工作而言,更是成敗的關鍵。
這回我的運氣就不太好,找到的裝潢師傅只能算是有技術的工匠,設計能力稍嫌不足,更糟糕的是對於客戶的需求並不認真設想,往往對於我們提出來的概念,討論溝通了老半天之後,做出來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發現得早,還可以及時修改,若是已經完成一大半才要求更改,那就必須大費唇舌了,因此施工期間,我經常得配合工作進度請假前往了解施工狀況。我的經驗是該堅持的仍要軟硬兼施地堅持,才能勉強維持住差強人意的平衡。


施工期間當然溝通、修正不斷,例如被我視為木屋象徵的梁柱,原先已被釘上三夾板準備漆成和牆壁一樣的白色。
師傅的說法是:「這樣空間看起來比較大。」其實從這句話的身後翻譯出來的密碼應該是「這樣施工比較簡單。」最後在我堅持下,才用木板將梁柱包覆起來,勉強保住木屋的感覺。
樓梯的踏階做成櫃子,是老婆從日本台的節目中得到的點子,雖然事前溝通時已經提出來,可是師傅卻偷懶地只想在樓梯下釘一個儲藏室。
想想未來那個潮溼發霉又住滿鼠哥與小強的空間……於是我堅持樓梯下要密封,收納空間還是必須設計在階梯上。
可是木梯的結構已經定型,無法做成掀蓋的櫃子,最後只好妥協,在每一個踏階的側面做了小抽屜,收納空間因而比原先的規劃縮小許多,而且還耗費更多人力。
另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閣樓的樓板。


當初裝潢師傅大力推薦剛從國外引進的木結構材料,梁、板都是裁切好的原木,一次施工,上面無須再釘傳統的拼接式木地板,省時省力,而且更有木屋的質感。
聽起來不錯,施工完成後看起來也差強人意,就是有件事情讓人疑惑:從下面的客廳抬頭往上看,天花板是平的,可是樓上的閣樓地面卻在木板與木板間留下一條一條的凹槽,裡頭當然就容易積垢,造成清理上的麻煩,實在無法理解這樣的設計意義。


直到有一天到朋友家拜訪,他們家小孩的房間也有個閣樓,一看之下,和我們家用的是一樣的材料,再仔細看,先前的疑問豁然而解,真不知該高興還是該生氣,原來我那寶貝裝潢師傅……做……錯……了!
平的那面應該在上面,哪有人在地板上留溝槽的。至於那溝槽,人家可是特地設計在下面作為天花板的管線槽之用的,真是徒呼奈何。
所以,事前的溝通與確認真的很重要,最好找到具有3D繪圖能力的設計師,一開始先將所有的構想在設計圖上確認過,再開始施工。千萬不要因為急著完工而邊做邊談,否則就會發生像我這種口說無憑的情形,做做改改,浪費時間和資源。


施工進度進行得很緩慢,一方面因為裝潢師傅的工作接得很滿,有民宅、學校,甚至還有KTV,我的小小屋大概只能當墊檔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於蘿蔔坑的黏性紅土遇雨就變得又黏又滑,在誤陷泥沼,勞駕我的怪手拉了兩次之後,只要天空飄點小雨,三天內別想說服他們上山。
施工期間又卡到過年,理所當然要休息;更不幸的是過完年又遇到裝潢師傅的阿嬤過世,堅持「帶喪不能進到別人家」的他硬是近二十天不見人影,等到守喪期滿,又必須從有開幕壓力的營業場所先趕,我們的小屋只好再多等幾天。


就這樣小小八坪不到的室內裝潢工程,卻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總算全部完工。
浴室及廚具是另一個生活機能的重點,更是老婆的夢想所在。
找不到可以幫忙整體規劃的設計師,只好自己看些室內裝潢的雜誌,激發一些想像力,然後到和成生活家以及磁磚建材行自己選材料。由於都是現成的東西,雖然發揮不了太多創意,但是做出來的感覺八九不離十,還算滿意。


形容一下完工後的小屋好了,一進門是四坪左右的客廳,左邊牆面就是廚房的流理台,與客廳間用一字檯稍作區隔。浴室的入口在廚房與樓梯之間,一坪半左右的浴室採乾溼分離,藍色系,腰帶以下深藍,上半部則是霧面白,有海平面的感覺。

踩著樓梯上到位在廚衛上方的二樓,一座直立的木梯可以爬上老虎窗,窺看外頭的景觀。另一座三階的矮梯則登上位於客廳上方的閣樓,木板打平的通舖擺上兩個雙人的彈簧床墊,以後來此過夜打尖的臥室就在這裡。

總算,來到蘿蔔坑除了做苦役之外,還有一個融合自己想法,親身參與打造出來的小窩可以歇息。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可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距離買下蘿蔔坑的日子已一年半,而未來的路,希望可以走得舒服一些。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即將出版之新書《種瓜路10之11——上班族的幸福實踐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