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小兔) 

最近大家都很焦慮,因為亞馬遜書店宣稱成功推出「Kindle DX」閱讀器之後,書籍銷售有35%的業績來自電子版的下載。
十年前網路熱,我們被狠狠的驚嚇過一次,有長長的幾個月,我的工作不是編書,而是趕著和作家補簽電子版合約,每天都有人在恐嚇企業「今天沒有跟上網路的公司,明天就是自取滅亡」你穿著拖鞋也要攀著網路跑,不然人家還以為你是地下出土的恐龍殘骸。
沒想到這樣的焦慮,十年後還要再來一次。比較不同的是,我現在冷靜多了。

有朋友問我:「電子書出來,會不會就像CD出來,錄音帶就全部消失了?」
當然不。CD與錄音帶,是「Kindle」「Kindle DX」的關係,新一代出來,舊的當然漸漸消失,而電子書與紙本書,應該是「電視」與「收音機」的關係,兩者會消長但會並存。
如果用思考收音機節目的方式去製作電視節目,就像把紙本書的電子檔直接製作成電子書一般,永遠也作不起來!(當然,教科書與參考書除外),因為電視節目除了聲音,還有畫面與色彩,你必須做空間的設計與走位的編排,而不只是聲音的轉檔而已。
我查不到一個數據,不知道亞馬遜那35%業績裡面,扣除教科參考書之後,一般的書籍佔了幾趴?如果有數據,那一塊才是我們要擔心的。

其實我要說的不是這些,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一代的編輯人,幾乎都是當編輯之後才學習電腦、開始使用網路的,因此對於「紙本書」那種情感是很難言喻的。我書架上的書分成兩種:喜歡的與參考用的。熱愛的那一小塊,是沒辦法出借的(除非是好朋友),我總覺得書是很「私人」的,就像內衣褲一樣不能借用的,每一本我的書都是獨一無二的,那裡面有我嚴肅的眉批、無聊的囈語,那一年的手汗、為他掉的一滴淚、山上撿來的楓葉,不同時期的書有不同的字跡,有在書後壓上藏書大印的是少女時期所購,有哈比書套的是剛進出版的年代,有完整保留書腰的,是知道此生不會轉行之後……我怎麼能借你書呢?(我怎麼能讓你把手伸進我內衣裡?)

這些書,都是「我的」,管他在世界上賣了800本,或是50萬本,但只有「這一本」是「我的」,我一個人。

我的MP3裡面有200首歌曲,但卻從來沒有覺得哪一首歌是「我的」,全殺掉了也不可惜,我知道隨時都可以再下載到一模一樣的旋律。
 
那樣人與物的親密感,不是電子書可以代替。
那樣人與物的溫度,不是電子書可以代替。

也許在十年,會有新的一代編輯,他們會用純電子思考的模式去策劃一本書。我期待那個世代的到來。
但之於我的閱讀,親愛的紙本書,我會抵死不從,愛你不愛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