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 OFarrel 在名作家黃寶蓮的眼中:「歐法洛一點也不賣弄、一點也不渲染,她的文字貼著你的左心房、右心房,就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切切低訴,讓人絲毫沒有防備的陷落在她佈設的情境中難以自拔!我以為自己視力欠佳,無法經久閱讀,但是,翻開《你走了以後》就目不轉睛,直到最後的淚眼婆娑,依然意猶未盡。」

寶瓶文化讓你了解更多歐法洛與《你走了以後》~~

Q1:一般都說第一本小說會反映作者的成長經歷,你是嗎?

A:不算是。但這書裡面有些地方是跟我的很像。我在北貝維克長大,而且那三個姐妹中,有一個是直接取材自我的背景……不過,我不會告訴你我是哪一個。

Q2:除了說一個好故事,在這本小說裡,你還想表達什麼?

A:如果說,我在這裡面還想傳達什麼想法,那就是:當你「真的」愛上一個人,你整個人必然會陷進去,任憑你怎麼想把自己從中拉出來,也是白費力氣。

Q3:在這本小說裡,除了愛情,你還想探討什麼?

A:我想談父母給予子女的壓力及施加的掌控權,所以由此你多少可以理解上一代給你的影響,以及你永遠無法與家庭切斷關係。另一個我想探討的就是,一個人的經驗對於另一個人的影響力。我認為它並非是依時序排列,並非一代影響一代,並非單純的走一直線,也就如同這本書的結構——事實上,一個人的經驗可能影響很多人,無論是小你一個世代或兩個世代。

Q4:在這本小說裡,你是如何將悲傷的情感掌握到這麼細膩?

A:我想可以這麼說,其實我還沒遇過身邊親近的人死亡,不過總有一天他們都會離我而去。所以,假如你真的愛一個人,你就不難想像他們離開時對你造成的影響。我也確實相信,在你對他們的愛裡,有很大的成份是來自於害怕失去——你會恐懼他們離去或是死去。

Q5:這個小說的時間線時而回溯,時而前進,在人稱上也從第一人稱到第三人稱都有。你會擔心讀者在閱讀時情緒受阻嗎?

A:我擔心過。我甚至更擔心因此讓自己迷失了。但我一直以為,就是要寫出它該有的樣子。這是一種特殊的形式表現,也是我在嘗試了幾次之後,認為最能完善呈現這個故事的書寫方式。

Q6:為何在這個故事裡,「巧合」的成份佔了這麼大的比例?

A:「巧合」這種東西,的確一直都很讓我著迷。我也不相信什麼「命運」,事實上,人生是一直處在機運和選擇之中。如果說,有什麼力量是一直掌握著我們的人生,那就是「巧合」。我常會想,就像在某個時機點,我們就這麼湊巧離家兩分鐘,說不定,那兩分鐘就會出現一件足以改變你一生的事情,這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巧合。同樣的,或許也可以說,我們時時在錯過能將我們帶向不同際遇的機會。

Q7:這本書有談到關於家庭什麼樣的重要性?

A:當我在構思寫愛麗絲和約翰出去約會,一個非猶太教女人和一個猶太教男人約會,我就覺得這實在非常有力,因為我一直想寫一個關於這樣的愛情故事。而在寫他們的部分時,我的腦海裡始終有個像收音機的東西,一直在放送言語打斷我,這讓我想要將愛麗絲的母親和祖母都放進來。在一開始,我也和這對戀人一樣感到困擾,因此才決定讓昏迷的愛麗絲自己回來發聲。這也是我從25歲理解到的事,那就是你永遠不可能脫離你的家庭,而當你瞭解到自己確實離不開家人時,你也會知道自己是無法與他們切斷關係的。我相信家庭關係是一直在改變,但你就是無法脫離它。你會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事實上,你不是。一個家庭的結合就像個熔爐,所有的情緒、個人、欲念、日常瑣事,全都必須結合放在一個屋子裡。這也是我覺得一個家能維繫下來,確實不易之處。

Q8:愛麗絲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但在這本小說裡,對於她母親和祖母的著墨也不少……

A:沒錯。因為當你在講愛麗絲這個人時,不可能不去談到她的母親和祖母。這也是我一直想處理的問題——沒有人可以被單獨談及。就像DNA一樣,我們全都是來自我們的父母和他們曾經歷的生活視野。

Q9:這個故事裡,哪個關係是你認為最關鍵的部分?

A:我所感興趣的是介於安(愛麗絲的母親)和愛麗絲及約翰之間的關係。我覺得你很難不去理會愛麗絲對約翰的感覺是不是和她母親有關係。愛麗絲會和約翰談戀愛,有部分原因是為了不想和她母親一樣,但她不知道,自己確實就和母親一樣,對感情有相同的需求與熱情。此外,我也一直認為,做母親的對於女兒的男友,很難不存有疑慮。

Q10:這部小說你最同情哪個人物?

A:事實上,在這個故事裡的所有人,幾乎都有自己的難處。但最引我興趣的是安。很多時候她的行為都是出於善意,但她也同時在抵抗內心對於愛的渴望。我始終不覺得她壞,不過在我母親那個年紀的人,就很討厭這樣的女人,認為她不是好媽媽,做了一堆壞事。她真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

Q11:艾爾史佩絲(安的婆婆)其實知道安不愛自己的兒子班,為何她不阻止他們結婚?

A:在這方面,我覺得她是個很不錯的媽媽。你不可能告訴誰,要他不能和誰結婚。做父母的,不該阻止孩子的婚姻及戀情,就像約翰的父親一樣,因為到最後你只會失去你的孩子。

Q12:為何安會警告愛麗絲不該為愛而結婚,難道她已預見最後會引起的災禍?

A:因為安在愛麗絲身上看到自己,她們對愛有著相同的熱情。但如果你從安的立場來看,將會發現她認為愛情無益,只會惹來麻煩。可是愛麗絲不這麼想,她認為那是生活的必須條件,是構築生活的一切,而那卻是安所認為將導致災禍的根源。畢竟,在安的那個年代,結婚會以經濟條件為主要考量,但愛麗絲卻是活在一個女人能自己謀生、掌握一切的年代。或許可以說,安也是在妒忌愛麗絲擁有一個她不曾有過的機會。

Q13:你認為,安在大學時的那場「手掌受傷事件」,她是出自什麼動機,敢拿手術刀往自己手掌劃下?

A:關於這點,她是寂寞孤獨到極點的人。這跟她父母有關。他們兩個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極少關注自己的孩子。等到她上大學時,又剛好是女人不被當一回事的年代,所以我想那是她尋求被注意的一種行為。她只是想體驗,看這麼做的痛能到達何種程度。

Q14:愛麗絲認為,她和約翰之間存在的「宗教禁忌」,在現今社會看來實在有些荒唐,這個你怎麼看?

A:這種事在我那些猶太教朋友身上,確實發生了,他們始終認為自己就是該和同樣是猶太教的人出去約會。但我也覺得這是一大難題。畢竟我們這時代的女性擁有無可想像的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怎麼可能還受什麼「禁忌」的束縛,讓你無法跟誰相戀?但我想寫的就是這個,即使你生活在現代,即使現在的整個社會氛圍是開放,但像宗教禁忌的事情卻持續存在。

Q15:為何鏡子在這本書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A:鏡子是從我孩提時代就很著迷的東西。在這書裡,它象徵著一種讓我們通往不一樣世界的路。鏡子出現在約翰的爸爸寄給他的包裹,那是被他們視為傳家寶的鏡子,是他父親戰前在波蘭買的,也象徵著他從波蘭到英國前的那段生活。鏡子也出現在約翰死後,愛麗絲彷佛看到約翰站在鏡子後面,但她聽不見他的聲音,所以這裡象徵著死亡及另一個我們此刻到不了的世界。鏡子還出現在愛麗絲看見母親的那個場景,到那時,她才發現一切不再同於以往,而她從鏡子也瞥見了一個存在已久卻未曾被發現的世界。

Q16:故事的結局給人感覺模糊不清,我們是否能隨我們所願地去解釋它?或許是充滿希望,或許是悲傷的?

A:對我來說,結局一點也不會模糊不清。我非常肯定,愛麗絲還是回到了這個世界。當然,我知道它會引起很多討論,也會讓很多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但我真的覺得它很明確了,因為愛麗絲的求生意志這麼強,她多麼想活下來,她不會讓自己就這樣死去。

你走了以後

★關於《你走了以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