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獨閒蕩如浮雲

看完這本書其實已經一段時間,卻遲遲無法動筆寫下讀後心得(雖然閱讀筆記破天荒地高達10頁)。除了工作上好一陣子的心煩意亂,另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小說本身的軸心主題,在現階段無意觸及。但即使無法與之共鳴,Don Delillo鋪天蓋地式的論述方式,也讓人大飽精神饗宴。

死亡的本質是甚麼? 死亡的模樣是怎麼樣? 死亡無所不在...你/妳是否對死神有過想像? 當面臨死亡,我們會選擇甚麼態度? 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對他人道別,他該如何對自己說再見?

雖然這本小說就字數而言並不巨大(中文版僅381頁),但其涉及的議題與層面之廣,遠超過預期。即使在出版25年後的今天才有繁體譯本出現,現在讀來仍像一本預言之書,再再點出所謂"現代"與"文明"的荒唐。雖然它的軸心是主角對死亡的恐懼(White Noise),但作者使用發生在你我生活裡的事件與對話,圍繞著主軸進行各種詭辯與解構,讀來甚是過癮。

除了探討死亡,某些段落也諷刺廣告與行銷。生為資訊爆炸的時代,似乎變成由媒體用填鴨與強力放送,來告訴我們自己需要甚麼。我們過於依賴媒體所呈現的"事實",來告訴我們什麼是世界。弔詭的是,我們一邊譴責傳媒的嗜血,卻一邊用點閱率或收視率來支持這種行為。彷彿人們渴求災難式的新聞用以否定生活的單調與一成不變。

佔去不少篇幅細寫的毒氣事件,讓我聯想到史蒂芬金的"迷霧森林"。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混雜著理智、失控、神祕學,對宗教預言以及世界末日的遐想,人們製造出另一個空間的怪物,陷入自導自演的連續劇中沉迷不已。當然,其所指涉的環保議題,如今大家仍是吵得沸沸揚揚。人類為求方便舒適(或利益),不斷產生的各種發明與合成,最後卻反撲成為現世報。那些有毒添加物、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的驟減...等等,我想就無須多作解釋了。

當科學越進步,恐懼就顯得更原始。我們越"了解"生命的秘密(就科學上來說),死亡越像一種被植入的程式,在統計學的花招下即可排出預定的死期。每天都有新的數據告訴我們,如果A行為合併B特質,那麼死亡率會增加C%;或者,如果B特質卻進行D方式,那麼平均可以增加壽命E年。諸如此類,死亡不再是突然降臨的噩耗,而是一種可以被預知的事件。我們被迫帶著某種詛咒,眼睜睜地迎接自己的末日到來。

文中亦不乏物理學/生物化學/社會科學/生態保育等各領域的專業術語,若用"大雜燴"來形容它,在本書可以解讀為是一種讚美。Don Delillo一邊用生動貼切的文句描述各種事件與狀態,一邊引用許多名詞拆解普世的價值觀。如果你/妳也喜歡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那麼絕對會跟我一樣鍾愛鄰居莫瑞和兒子亨利奇,看起來老是唱反調或看似反社會,但實際是更加認真看待生活和世界。

小說中引人動容的柔情,則是主角與妻子芭蓓對彼此的親暱互動,以及家人間的信任與默契。這對夫妻間"誰會先死?"的爭論,讓我憶起"當櫻花盛開"裡,失去妻子的魯迪,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生活日復一日,那個陪在自己身旁,最少去擔心的人,反而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Don Delillo注重細節的寫作方式,使每個角色均鮮明有個性,對情境的描繪亦十分真實。這本小說,它的企圖絕對不只有文學,多元化的層次,讓人在閱讀之際不斷反觀己身與反照現代人處境,難怪入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小說,"全書文句幾乎都已被美國文學著作、大眾媒體、學術界廣泛引用"。

我想我無法把書中每一個觸及的話題都公平地道出,但卻可以很確定地告訴你/妳,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抽空閱讀的小說。

★雲朵裡的廢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phofelin/post/1320474109/

★看更多《白噪音》~~

白噪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