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病找不到好的醫生,尤其是孩子生病找不到好的醫生時,那真是心急如焚,沒有任何言語可以表達心中的焦慮。好的小兒科醫生在父母心中真是比神還要神聖,那麼,好的醫生怎麼來的呢?黃瑽寧醫師就是從他的父親,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黃富源教授身上學到做個好醫生的方法。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人說如果你有一個好醫師、一個好會計師和一個好的修車師傅,那麼你一生可以高枕無憂。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借孫悟空的口,安慰唐僧說:「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生了病找不到好的醫生,尤其是孩子生病找不到好的醫生時,那真是心急如焚,沒有任何言語可以表達心中的焦慮。好的小兒科醫生在父母心中真是比神還要神聖,那麼,好的醫生怎麼來的呢?

這真是好問題,凡是不是本能的行為就得教。怎麼教?一九九二年,義大利的神經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原來模仿就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本書的作者就是從他的父親,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黃富源教授身上學到做個好醫生的方法。

書中提到一位老太太高燒不退,抽血檢驗,弄了半天找不出原因,黃富源教授用手檢查,一摸就摸到病人有個淋巴瘤,所以發燒。這個教訓就是,不管儀器多進步,醫生看診還是一定要用手觸診。現在很多醫生不願意觸診,喜歡開單子叫病人去照X光或做各種檢查。其實一個有經驗的好醫生,沒有現代化的儀器也一樣能治病,因為看病在乎的是那顆心,所謂「良醫治人;庸醫治病」,一個無法感同身受的醫生,醫術再好也是枉然。

民國五十四年,我外公發現有胃癌,雖然已經八十歲了,但是他希望開刀,想活下去。我們去求一位外科名醫請他動刀,他一聽我外公已八十歲,X光片都沒看,就大聲說:「已經這麼老了,還開什麼刀,不必了。」我母親當場淚如泉湧,發誓一定要有子孫作醫生(後來我姐姐的小孩果然去念了史丹佛大學的醫學院,出來做了醫生),台灣很多人決心去念醫就是家中有過這種不好的經驗。

這不好的經驗後來又發生了一次,那時我母親在台灣最好的醫院開刀,她的手術是排在下午兩點,(後來我們才知道,當天是拿我母親做內視鏡手術的示範)。早上八點我母親剛梳洗,就有一位年輕的醫師進來要替我母親插鼻胃管。我很驚訝的問他:「不是下午兩點的刀嗎?怎麼這麼早就來插管?」那位醫師冷冷的說:「我現在有空。」我當然不願意母親這麼早就受罪,就請他下午再來,他忿忿的走了。結果下午一點鐘時,他來了,大聲問我:「現在可以插了吧!」用力一插,母親大叫一聲倒下去,我才了解台灣的醫生是不能得罪的。這是後來我當TMAC委員做醫學評鑑時,那麼在乎學生品德的原因之一。醫學倫理第一條便是:Primum non nocere.不能傷害病人。醫德是第一啊!

書中提到他父親任衛生署副署長時,去立法院接受立法委員質詢。一個兇悍的立法委員指著黃教授破口大罵,而黃教授頻頻點頭稱是,低頭認真做筆記。質詢結束後,一位看不過去的官員走過來,拍拍黃教授肩膀安慰他,問黃教授:你那麼認真寫筆記究竟記了什麼?(這表示大部分的質詢是藉題發揮,不值得記筆記的。)黃教授微笑地將紙攤開給他看,整張紙,從頭到尾,不斷地重複三個字:「要忍耐、要忍耐、要忍耐……」。

這故事令人感慨,我剛回台灣時,在一個場合,聽到一位老校長說:民國六十七年時他奉命籌備一所國中,教育局編了六千萬的土地徵收費,一千兩百萬的地上物補償費,他與里長挨家挨戶去勸說農民收割後不要再種農作物,以減少地上補償費的支出。在日夜奔波辛苦的溝通後,他僅花了二十萬元便完成了地上物的補償作業。他很得意自己替政府節省了一千多萬元的公帑,不料議會質詢時,一位議員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罵(又是破口大罵,難道議員不能好好地說話?):「你是不是亂編預算?為什麼給你錢,你不會花?你這個校長是怎麼考進來的?不會當校長就給我下來!」他想解釋預算不是他編的,同時,沒有人事先會知道農民願意配合不去種農作物,因此預算編滿是應該的,他正要開口,局長就示意他不要再說了。他說這口氣忍到退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替公家省錢要挨罵。

看了這本書我才了解,原來那麼早以前,民意代表就是這麼囂張了,難怪大家不願做官,有點骨氣的人誰願意這樣被人糟蹋呢!但話說回來,好人不做官,國家的前途又在哪裡?現在才深深了解為什麼台灣社會不能突飛猛進,上下不一心,公僕難為啊!

這本書寫的很幽默,有點像早期的暢銷書《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作者說他在小兒科學妹的臉書上看到一句話:「住院醫師其實也算是一種特種行業,每天一樣送往迎來,一樣要過夜,在點桌率高的時候(新病人不斷湧入),就算心酸,一樣要帶著微笑……」。想想這比喻還真沒錯。作者說跟大牌醫生巡房時,要溫馴如鴿子,卻又靈巧如蛇;跟到手長腳長的主治醫師要走快一點,遇到老教授不可以衝過頭;如果主治醫生說了個冷笑話要幫忙哈哈大笑………。小醫師也是難為啊!

做醫生最重要的是那顆「視病如親」的心,做老師的也是那顆「有教無類」的心,其實,任何領域都是在乎一顆心,這顆心怎麼培養?無他,從父母、老師、古人的典範中去模仿、從經驗中潛移默化而成。「虎父無犬子」的原因大概是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每天都看到典範的行為,不知不覺就內化成自己行為的準則了。

醫學大師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一九一九)說:「醫學是以科學為支柱的藝術」。看病真是個天大的藝術,碰到好的醫生的確是三生有幸。這是一本輕鬆易讀、發人深省的書,值得作為教養孩子的典範。

★原為《身教——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推薦序

c4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