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圳:把有熱情的老師聚起來,創造15%的量變

 

本文來源:翻轉教育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3130

 

2016_08_23_19_00_52  

▲陳清圳面對困難時總是說:「問題冒出來,就去解決。做就對了!」很簡單,但是很有力量。

 
 
作者:陳雅慧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雲林縣樟湖國中小校長陳清圳投入雲林的小校轉型已快10年,但有一次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問他:「你覺得自己辦學經驗影響多少學校?」陳清圳回答:「沒有,一所都沒有。」他覺得在目前制度下,要影響一所學校很難,但可以影響人,怎麼把一群熱情想改變的人聚在一起發揮集體力量,讓量變帶動質變,是翻轉教育的下一步。
 
 
雲林縣樟湖國中小陳清圳校長,應該是台灣偏鄉中小學最有代表性的校長,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相關論壇、會議、工作坊都想聽他的經驗和建言。今年暑假提早結束,週一8月22日開學,樟湖中小學和華南國小都將開始實行4學期制的課程。皮膚黝黑瘦高的陳清圳校長,直到開學前一周,還被許多意外轟炸著:開學前不到一個月,學校同仁告知:「營養午餐的供應商要倒閉了,開學後,不送菜!」學生午餐要斷炊的危機還不知道該如何化解;學校的代課老師4招,還沒有找到老師。
 
陳清圳一邊頭痛著學校不斷冒出來的危機,一面在假日奔波,準備申辦公辦民營學校,實踐另外一個更大的夢想。「問題冒出來,就去解決,做就對了!」在外人眼中,陳清圳一直選一條崎嶇不平的旅程往前衝,但是他心裡的答案卻再素樸不過。
 
今年暑假跟隨均一教育基金會,參觀美國特許學校KIPP系統(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還有多所不同型態的實驗學校。親眼見證學校系統改革的力量,陳清圳也很希望投入建立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學校,不只解構課程、也解構教育人才的限制。創造夠多的實驗學校,達到15%學校的量變,影響整體系統。
 
2006年,陳清圳在眾人「不祝福」和「勸阻」下,一個人獨自往山裡走,踏進了雲林縣瀕臨滅校,當時只有24個學生的華南國小,他不僅改變學校、課程、也改變社區。問他為什麼總是挑難的路走?他眼光熱切,但是毫不遲疑地反問:「人生不就該做有意義的事嗎?我已經快半百了,想追求教育裡的理想性。反正現在也很累,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
 
Q:為什麼你想投入實驗教育?為什麼還想再辦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
 
A: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曾問我:「你覺得自己辦學經驗影響多少學校?」
 
我回答:「沒有,一所都沒有。」
 
最初我留在一般的公立學校系統內,希望辦一所學校,讓別人看到可能性,但是最後發現:我可以影響很多人,卻無法影響一所學校、因為一所學校就是一個系統,系統內有其獨特的文化性。
 
用組織影響組織很難,但是可以影響人,人可以再回過頭來,影響組織。我們要追求教育的理想,在學校體制內會綁手綁腳,那有沒有可能把所有有熱誠的人集合起來,辦一所學校?因此要讓不同學校型態開始出現。
 
依照目前狀況,只有公辦民營的制度才有可能。公辦公營的學校只能解構課程,沒有辦法解構人事,公辦民營學校才可以重新選人。
 
我覺得要投入資源,去創造好的體制讓人想進來,不只是一直在解決沉痾。
 
Q:校長,外人看你好像傻子,為什麼願意投入做這麼多事情?不確定性很高,又要挑戰既有制度?
 
A:人生不是為這個嗎?我已經快要半百了,難道你不想在教育裡看到理想性?這是一定會累?反正我本來就已經很累,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
 
我看到台灣目前有一群老師想翻轉,在各個學校都有。但是目前的狀況,最多只可以影響部分,無法凝聚組織力量往前進。甚至還可能被僵化的組織文化淹沒下去。
 
現在要找志同道合的人,用公辦民營特許學校形式來興學。除了辦學,最重要的還要做師資培育和校長培育。
 
台灣僵化的教育應該要被解構,不然,孩子不可能有深層改變,現在形式化改革,沒有辦法達到目標。
 
我很有信心,但一想到要做這麼多事情,壓力就大。我來到樟湖設校四年了,雖然辛苦,但也沒怎麼。偏鄉學校除了少子化,資源更是短缺,但只要有心就可以克服。例如,學校需要遊覽車接送孩子,但不能讓孩子交太多錢,會造成家長太大負擔。學校沒錢,我去募款,做了,就有錢進來。
 
反正碰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吧!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曾經和我分享,學校成功有三個重要特質:
 
第一、學校裡要有一個在地無私奉獻的英雄;
 
第二、辦學要有理念貫穿;
 
第三、要有在地社區人事物的連結。
 
真的喔!幾乎成功的學校都有這些元素。所以,找老師和校長也要找這樣的特質,正向樂觀不怕困難,不斷創造不斷付出,只要找出這樣特質的人才,給他們資源,一定會成功,不用怕!
 
Q:現在大家都高度關心偏鄉教育的問題,小校到底要如何維持良好的教育品質?校長的看法?
 
A:關於偏鄉教育問題,我最擔心的結論是,「保校不保質」。也就是說讓學校通通都留下來,但學校品質不好怎麼辦?政府必須掌握一個評估機制,底線是可以裁撤經營績效不佳的學校,讓有能力的人來經營。
 
試想現在約有5百所50人以下的小校,若是學校全部保留下來,但是無法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確保,這只會讓教育品質持續低落。要確保學習品質,必須回到老師身上,老師有沒有熱誠?教學對有沒有辦法引發學生學習動能?課程有無符合在地化生活化?孩子自主能力有無培養?這些都可以檢核,也必須設計機制嚴密評估。
 
Q:校長暑假去美國看了公辦民營學校KIPP(全美最成功、最大理念學校體系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計畫),有哪些事情印象深刻?
 
A:KIPP讓我很驚訝!這群老師和校長,在聚會的現場,有像瘋子一樣熱情,這是一群看起來不是宗教團體的人,但有強大的宗教狂熱。狂熱是發自對教育的信仰和組織的核心使命,因為KIPP的老師和校長都相信,投入中小學教育是為了提升下一代的人力素質。這是教育的任務與使命,也是解決美國及世界社會問題的關鍵,若是能把弱勢家庭的學生帶到大學畢業,未來美國社會衝突和槍枝問題都會減少,人類才會有希望,所以教育是為了讓世界有更好的未來。
 
因此,KIPP學校聚集了一群頂尖大學畢業的人才。例如哈佛的畢業生都願意投入,雖然領很低的薪水,但是願意投入三、四年的時間去做。這樣的熱忱與嚴謹的教學系統,讓KIPP學校系統,迅速在22年間,從零增加到兩百多所學校,速度太快了!
 
美國KIPP的年會和台灣暑假裡老師自發舉辦的夢一、夢二研習有點像。但是台灣夢一、夢二教師研習,是社群在運作,美國KIPP的年會聚會,是以學校系統運作,目的是為了讓組織朝共同目標一起前進。很可怕的是,KIPP有一整套完整的架構,可以評估每個教學步驟,孩子的每一項人格特質都有精確的指標評量。KIPP也有完整的師資訓練架構。我看到每一個老師和孩子動作和互動都是正向與彼此相互信任的。
 
Q:為什麼KIPP公辦民營系統辦學可以成功?美國的公辦民營系統也很多的問題⋯⋯
 
A:台灣的公辦民營中小學數量很少,最成功的也只有宜蘭的慈心華德福實驗國高中,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後,大家積極在推動公辦公營學校,但對公辦民營學校想像很少。
 
要改變僵化教育不是KIPP搬來台灣就有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問過我:「若是把資源投入最困難、最難改變的地方,用現在的學校制度,這樣會成功嗎?」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也曾經問過類似問題:「假設把高等教育的五年五百億經費,全部移到偏鄉學校,假設一千所學校,每所學校一年多給一千萬,五年後這些學校能改變,然後永續經營嗎?」
 
不會!當然不會。因為缺少成功經營的那三個要素,就不會成功。
 
Q:怎麼協助老師?
 
A:從美國回到台灣以後,我一直想這件事,教師的甄試制度就不對了!老師和校長的選才制度都不對。現在考什麼?考筆試和教學演示,但是無法考人格特質,而老師這個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對的人格特質,在現在的制度下,如何可以找到好老師,能把這個工作既是職業也是志業?
 
源頭是師培機構也出問題,因為進入大學的師培課程,也不考核人格特質,大學四年可以培養出好教師的人格特質嗎?讀完四年就可以變成好老師嗎?甄選老師的制度需要修改,好老師無法用現有制度甄選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