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選擇權

── 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tdR16s.jpg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

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

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

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

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

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

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再再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困惑向誰訴?憤怒因何起?傷悲誰能聽?年輕醫師的誠實反思:

*令人寬慰的是,縱使生命有種種含混之處,死亡卻只有一種。世事再令人困惑,也總算給人們留下些確定的事物,讓其成為我們的依歸。

*從前,我堅信愛是在相處中建立起來的,否則便不夠確實。而如今我漸漸明白,藉著回憶、呼氣、排汗與偶一觸發的震顫去愛,也能是永恆。

*為自己選擇是展現意志,不管最終結果為何,畢竟無怨無悔。為別人做選擇卻永遠艱難,結果也永遠會落下遺憾。

*花是不問結果,該開的時候便開,該落的時候便落;流水順著地勢起伏亦從來不問終點。我想,人也是如此,能道別的時候便道別,能放手的時候便放手,如此而已。

 

 

 

作者簡介:

 

 

穆琳醫師   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
博客來:
http://t.cn/EPk6Az5
金石堂: http://t.cn/EGG8X2T
誠品: http://t.cn/EGG8Cc6
讀冊: http://t.cn/EGG8Y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