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臥斧的嗆書:http://www.monkey.com.tw/wolf/news000.htm/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原著作者是派屈克‧馬克白(Patrick McCabe),先前已在台灣出版過另一本作品《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而這本作品,早在 1997 年便已被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改編成電影,贏回不少獎項,沒記錯的話,台灣的片名譯成《悲歡歲月》。

過了幾年,馬克白與喬丹再度合作,將《冥王星早餐》搬上大銀幕;主角席林‧墨菲(Cillian Murphy)稱職地演出,加上明快的剪接及合適得不得了的配樂插曲,《冥王星早餐》再度為尼爾‧喬丹的執導成績單寫下了漂亮的一章。

俺讀過《屠夫男孩》,但《悲歡歲月》只斷續看過部份,無從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但《冥王星早餐》的電影版前陣子俺剛用 DVD 複習過一回,最近又讀完了小說版,倒可以趁機來聊聊。

《冥王星早餐》電影版的觀影經驗是很愉快的。至於《冥王星早餐》小說版的閱讀經驗,則是另一回事。

這並不是說小說版寫得不好。只是這兩者有所不同。

讀過《屠夫男孩》的客倌,想必一定會為其中主角方濟(Francie Brady)的敘事口吻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出身愛爾蘭中下階級的男孩,生活在一個並不友善的社會環境當中,他一面在現實裡掙扎生存,一面在想像世界裡呼風喚雨,天真的嘲弄漸漸被鄉鄰視為瘋狂的舉動,嘻笑怒罵裡,將世情的刻薄冷暖表露無遺。

《冥王星早餐》小說版中的主角派翠克‧咪咪‧布蘭登(Patrick 'Kitten' Braden),身世同方濟一樣地坎坷:方濟的母親被送進精神病院、父親鎮日酗酒,他不知家庭溫暖為何物;而派翠克則是神父與未成年女僕的私生子,從小便被送到養母家中撫養,卻因他愛著女裝及好出風頭的個性,與養母及其家庭成員產生巨大的隔閡。

方濟在面對問題時,常有些淘氣(但卻被解讀成邪惡)的因應方式,或者將自己幻想成漫畫英雄來面對麻煩,許多時候,他哈哈的笑聲對應著現實,其實透著一種苦澀(儘管他自己可能不自覺)的味道。但派翠克的方式不盡相同:他用一種誇張華麗、狂歡奔放的方式來進行自己對社會及性別制約的反抗,一如他喜歡穿著的浮誇華服及戲劇性舉動,在被各式大小教條束縛的社會裡,自顧自地掙出一條出路。

《屠夫男孩》由方濟的回憶開始故事,但因方濟顛三倒四、時而現實時而幻想的講話方式,所以讓敘事的進程顯得有點紊亂;而《冥王星早餐》的時間軸大致上是循著派翠克的成長道路行進的,但派翠克時不時就來一下的簡短但誇張插敘,則讓原來簡單的直線,扭成像萬花筒似的複雜圖樣,在森冷的現實問題裡,硬是爆開一朵朵華麗的花。

小說這麼寫有其好處,但電影這麼拍可能就會讓觀眾在那兩個小時裡搞不清楚方向了;不過尼爾‧喬丹改編的功力極好,他將馬克白原來近乎天馬行空的敘述方式整理得明白易懂,將原來隱含宗教戰爭及愛爾蘭共和軍革命行動的內容,恰到好處地化繁為簡,不僅技巧地利用電視新聞及配角們的對白帶到了「Bloody Sunday」事件,也將共和軍的革命行動摻進了同派翠克相關的故事情節當中。

不過相較於原作者馬克白,改編《冥王星早餐》的喬丹對於主角派翠克(甚或故事當中的其他重要角色)可能都是比較寬容或者私心喜愛的;這點可以從兩個版本故事的不同處明顯地看出來:無論是派翠克倫敦尋母的過程,或者是他與親生老爸神父之間的關係,以及兩位創作者對結局不同方式的處理,都能夠感受得到箇中不同──馬克白譏誚尖刻的黑色幽默不留情面地一路延續,而喬丹對於故事裡命運多舛的角色們則付出了較多的溫暖。

於是在閱讀的時候,《冥王星早餐》呈現了一種頑強自嘲的生命力,文字當中的派翠克有一種以滿不在乎態度面對世界的特質,脆弱的那面只保留給自己私心愛慕的幾個角色;而在觀影的時候,《冥王星早餐》則呈現了一種天真歡愉的姿態,席林‧墨菲的女裝扮相或許不算美麗撩人,但絕不至於令人錯愕,反倒有種讓人心疼的純真,在他揉合無辜任性夢幻堅毅的雙眼當中。

《冥王星早餐》是個特殊的故事;它在文字裡的模樣,是一種以華飾誇張手法包裹沉重命題的長相,而在影像及音樂中的樣貌,則是一種以色彩斑斕歡快流暢情節承載純真悲傷的表情。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是紛雜的小說還是好看的電影,這個故事都能夠被一再地咀嚼反芻,並且從中體悟出不同層次的風景。

人生如此,有些事是天生的、有些事是無法簡單改變的。但只要不那麼嚴肅,那麼想像力就可以托著心靈衝進色彩繽紛的綺麗當中;而當咱們放鬆自己,那所有無法撼動的麻煩其實就等於不復存在,甭說什麼宗教民族性別身世了,就連物理的鐵則,都無法縛綁我們。

到火星晃晃走走,到冥王星吃頓早餐;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