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期文章:200911 (21)
- Nov 30 Mon 2009 11:20
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
- Nov 27 Fri 2009 11:05
希望教室,朵朵開
文/蘇明進
自從出版了《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這本書之後,我的生活起了莫大的變化……
先是有別班的學生躲在窗邊,怯生生的希望我幫她簽名,看了她送給我的卡片相當感動,卡片上寫著:「謝謝您,老ㄙㄨ,讓我知道該如何當個好孩子!」同事們為了我,在校園裡到處張貼宣傳海報,還在學校網站系統裡弄了個「團購購物車」的購書網頁;連平時很令我們尊敬的警衛伯伯,也拿著三本書特地爬上來五樓找我簽名……
我的MSN也響個不停,有學妹說:「老ㄙㄨ,我的同事說她翻開你書的第一頁,就紅了眼眶!」也有學弟說:「我們縣市特別指派這本書,做為全縣老師指定閱讀用書。」更有校長說:「蘇老師,我們全校每個老師都有你的書,而且我們每個禮拜都要在教師晨會中,進行這本書的導讀與分享!」
- Nov 26 Thu 2009 10:45
戀人眼中的風景
文◎年子
朋友A說,她曾經聽過這樣的甜言蜜語:
「只要和妳在一起,去哪裡都覺得開心,吃什麼都覺得美味,就算只是靜靜看著妳,我也覺得很滿足啊!」
雖然當事者與局外人聽完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噁~~~~」不過真不可否認的,這的確是沉浸在戀愛中的人會有的熱切心思。
- Nov 25 Wed 2009 14:51
2009.11佈告Ⅱ——李翊菱教授談給父母的教養書!
在台灣,父母白天上班,孩子上學,而晚上的親子相聚,正是創造有質感的親子互動的黃金時間,但可惜父母不是送孩子學才藝,就是催促孩子唸書,或自己坐在電視機前,讓孩子在旁玩耍,就認為在陪伴孩子。
《講義雜誌》教育專欄作家、教育文章在兩岸三地網路頻繁轉載、演講邀約不斷的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教養書!
節目名稱:民視台灣交通電視台〈數位台〉 幸福學分班
書名:《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 Nov 24 Tue 2009 11:26
你不知道的瑪姬.歐法洛與《你走了以後》~~
在名作家黃寶蓮的眼中:「歐法洛一點也不賣弄、一點也不渲染,她的文字貼著你的左心房、右心房,就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切切低訴,讓人絲毫沒有防備的陷落在她佈設的情境中難以自拔!我以為自己視力欠佳,無法經久閱讀,但是,翻開《你走了以後》就目不轉睛,直到最後的淚眼婆娑,依然意猶未盡。」
寶瓶文化讓你了解更多歐法洛與《你走了以後》~~
Q1:一般都說第一本小說會反映作者的成長經歷,你是嗎?
A:不算是。但這書裡面有些地方是跟我的很像。我在北貝維克長大,而且那三個姐妹中,有一個是直接取材自我的背景……不過,我不會告訴你我是哪一個。
Q2:除了說一個好故事,在這本小說裡,你還想表達什麼?
A:如果說,我在這裡面還想傳達什麼想法,那就是:當你「真的」愛上一個人,你整個人必然會陷進去,任憑你怎麼想把自己從中拉出來,也是白費力氣。
- Nov 23 Mon 2009 12:22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美國當今最偉大的作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
- Nov 20 Fri 2009 11:28
不經意卻又不可違逆——愛與死
文/黃寶蓮
E說她琢磨許久不知道要如何起頭給我寫信。
原因是有一年冬天從法蘭克福回台灣的路上,錯失了在倫敦轉機的航班,同行四人,一時困在機場,便給在倫敦的我打了電話。
那個晚上,樓上的書房、樓下客廳的地板,臨時就睡了四個「落難」的客人。初次相見的E說她記得那天很冷,我用力拍薑用丁香豆蔻做印度奶茶神情專注,她記憶深刻,奶茶下肚如救命仙丹,她久未忘懷。廚房裡E和同行伴侶熱烈討論著將來也要有這麼一個安靜、有效率、外型很酷的Bosch洗碗機。那個夜裡,他們匆匆吃了晚餐就興致勃勃的去泡酒吧,酒吧就在我居住的克朗奇區(Crouch End)鎮上。
那一次短暫的相會,匆促的告別,直到八年之後的當今此時,E寄來瑪姬‧歐法洛的《你走了以後》,是如此的偶然和巧合,故事裡愛麗絲就住芬士貝利(Finsbury),正是當年E來過夜的所在地。愛麗絲和男友開車經過克朗奇區,是我天天買菜的地方,也是鮑比狄倫在倫敦時的住處;愛麗絲的男友約翰住在不遠的肯頓(Camden),是我週末走運河、逛集市的去處;也是龐克族、吸血鬼族、時髦年輕人夜晚聚集狂歡的地方……約翰與我一樣,也都去荷羅威的舊家具行買二手貨……而現實裡作者歐法洛曾在香港工作,正是我當今生活的城市,也許在哪個電影節或什麼開幕酒會裡,曾經見過這麼一個大眼玲瓏,一頭蓬鬆鬈髮的美麗作者?
- Nov 19 Thu 2009 12:51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2
- Nov 18 Wed 2009 11:04
搭公車最怕
- Nov 17 Tue 2009 12:33
勇氣與幽默
- Nov 16 Mon 2009 13:49
寫出「改變人生關鍵的一句話」送盧蘇偉《關鍵一秒》新書
- Nov 13 Fri 2009 10:00
魔幻狂飆的柔情鄉野
文/尉遲秀
「殺人的大鐵獸來到『番界』關牛窩了。」
小說熱熱鬧鬧的開場,日據時代的無軌巴士火車就要駛進關牛窩了,這典型的現代勢力入侵鄉村的畫面,竟然加上了一個人鬼神三位一體的神力少年「帕」(番名「Pa」,漢名「劉興帕」,日本名「鹿野千拔」),他有萬劫不死的賤命,一登場就聲稱要空手擋下這頭大鐵獸,若干頁後竟以殺神(斬斷恩主公的神像)作為第一章的高潮,鬼都還沒殺就先殺了神,氣勢如雷霆的開場畫面,瞬間撼動了所有既存的邊界——現代化與鄉野的邊界、現代化與鄉野的邊界、正史與傳說的邊界、人鬼神的邊界、漢人與番人的邊界(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的邊界)。
在鄉野傳奇敘事中顛倒歪斜的人/鬼間風景,甘耀明把它收拾成理所當然的情節。這樣的小說當然會被歸類為魔幻寫實,但是甘耀明和先行的魔幻寫實大師們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寫作環境是一個人民有集體失憶傾向的島國,他並非直接憑藉如拉丁美洲受到現代化暴力衝擊的鄉野生活中依然留存的傳奇故事作為養分,而是以個人的想像力加上認真的考據,加上文字爆發力,架起若干客觀的史實座標,佐以齊天大聖拔毛吹氣成萬千小小兵的功夫,漫天鋪地地建構出一個動人的想像世界。《殺鬼》的魔幻世界神奇地在詩意的文字中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的本質,甚至比意識形態鮮明的歷史更純粹,更真實。
還有語言文化的邊界。甘耀明的中文巧妙的揉雜了福佬話、客家話甚至日文詞彙,讀來順理成章。這樣的魔法處處可見,最動人的例子是日文「特攻隊」vs.「大箍呆」的諧音,先是令人發笑,隨後發展的故事卻讓人落淚。他甚至也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中文口語沿著時光隧道向前壓縮,用在敘述一甲子之前的故事裡。他筆下的無軌火車令人想起宮崎駿的「龍貓」,帕和鬼王打架的招式根本就是日式摔角。這般看似無厘頭的運用,甘耀明揮灑自如,魔幻狂飆時無拘無束,敘實抒情時精準動人,經營出極其獨特且成熟的個人風格。
- Nov 12 Thu 2009 11:45
2009.10 寶瓶暢銷榜
- Nov 11 Wed 2009 16:53
Hot Toddy
文/爵士
P說,Hot Toddy是用白蘭地加柳橙汁調製的蘇格蘭熱酒,但我遍尋不著和他相同的配法。我想問P,你的Hot Toddy到底是誰的配方?
第一次見到P,是七年前的一個冬天,在德國F市一間飯店的咖啡廳。他很顯眼,讓人老遠就能看到他。完全不是因為他的長相(雖然他長得很俊俏),而是他頭頂綁了一撮醒目的「沖天炮」,再走近一點會發現,他甚至用了彩色的粗髮圈綁頭髮。這讓我在一開始遲疑了一下,畢竟咖啡廳裡有這麼多打扮穿著尋常的男人,為何我們約的就一定是這個看來有點「帕代」的男生?
- Nov 10 Tue 2009 11:02
蜂鳥的心跳
- Nov 09 Mon 2009 10:48
2009.11佈告Ⅰ——飛碟「好男好女過日子」專訪李翊菱教授
「晚上八點鐘,你和孩子在做什麼?」
這段時間你和孩子互動的事,正決定孩子的人格與未來!
強調從生活教育著手,並從中培養孩子各種關鍵能力、積極正面人格、正確價 值觀的李教授,為父母們打造出最貼近生命的教養方式,她也期待,溫馨的親子時光,不但是父母,更是孩子一生最無可取代的能量與力量。
節目名稱:飛碟電台 好男好女過日子
書名:《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時間:11/10(二)10:20~10:50
- Nov 06 Fri 2009 10:27
好書分享:爸爸,我們去哪裡
文/learning3173
『曾經,我們以殘障的孩子為恥,不讓他們見人。
現在,
我們能自在的談論他們,正眼看著他們給予他們微笑.......』
尚路易‧傅尼葉,於法國致台灣讀者
- Nov 05 Thu 2009 11:25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晚上八點鐘,你和孩子在做什麼?」
這段時間你和孩子互動的事,正決定孩子的人格與未來!
《講義雜誌》教育專欄作家、教育文章在兩岸三地網路頻繁轉載、演講邀約不斷的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教養書!
李教授認為,在台灣,父母白天上班,孩子上學,而晚上的親子相聚,正是創造有質感的親子互動的黃金時間,但可惜父母不是送孩子學才藝,就是催促孩子唸書,或自己坐在電視機前,讓孩子在旁玩耍,就認為在陪伴孩子。
- Nov 04 Wed 2009 08:30
殘忍
(文/牛小兔)
看完電影〈葉問〉,走出電影院熱血沸騰,好想找幾個日本鬼子來打一打﹔不過看完同樣是日本人欺凌中國人的電影〈南京‧南京〉,走出戲院,我不想打日本鬼子,倒是很想把導演抓來打一打。
這部電影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六點多看完電影,我到八點半還無法吃晚餐,胸口的鬱結怎麼也打不開。
砲聲隆隆、彈如雨下、殺人如麻、遍地橫屍,就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一開場十分鐘的諾曼地登陸,連續演了四十分鐘(這中間只有幾個活人的眼神與不到十句的對白),除了雷恩大兵中不斷的殘屍破骸鏡頭,如果有完整的屍首,那竟是被凌辱過後的女體。
這麼大的場景,這麼多的人力,只是為了告訴我們「戰爭很殘酷」﹖
如果要直視歷史,這些殘忍我們看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就已經知道了,親愛的導演,你應該用藝術創作的眼光來重新詮釋,而不是滿足個人的殺戮美學,為了表現屠殺而拍屠殺。
我真希望自己從沒看過這部電影 (到現在閉上眼睛,我還聽到殺人之前日軍整軍齊步走的聲音),我希望記憶的是〈可可西里〉的陸川,同樣是殘酷的電影,但破敗的生命中還有光。
- Nov 03 Tue 2009 14:25
黎紫書的自縛與脫逃
文/何致和(作家)
很難斷定,對創作者而言,一部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與幾百字的微型小說,何者困難度較高。
長篇小說的困難度與挑戰性是看得見的。其漫長書寫過程如橫越袤廣沙漠,如攀登崇山峻嶺,任重而道遠,孤寂又艱辛。因此完成者無論以何種姿 態抵達終點,都會有人熱情給予鼓勵掌聲。但微型小說呢?或許有人抱持懷疑輕視態度。這種文類不就是順應報紙版面編輯邀約而生,美國叫「小小說」,日本叫 「掌中小說」,台灣叫「極短篇」,連名稱都莫衷一是的小東西嗎?困難度在哪?
對於這樣的疑問,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許多極簡的回答:這是篇幅與內容完全不成比例的文類,是最接近詩的一種小說型式,是川端康成、歐亨利 等諸多巨擘曾經耕耘並有豐美收成的一塊園地,是充滿意義與符碼每篇看完都必須停下來思考許久的小說…。但是,再多的解釋與說明,或許都比不上親自閱讀幾遍 黎紫書新作《簡寫》中收錄的54篇微型小說。
黎紫書何許人也?有人說她是商晚筠傳人,有人說她是當今馬華女性小說家第一把交椅。姑不論這些讚譽是否溢美,有個事實卻不容否認:她已成為研究馬華文學者不能避開繞過的重要人物,指標性與期待性都已破表。
令人意外的是,在中港台三地長篇小說創作的質與量皆大幅提升之際,眾所矚目的黎紫書卻先後繳出3部微型小說集(另兩部為《微型黎紫書》與《無巧不成書》),反其道而行,其勇氣與見識果然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