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lenna

『不是他,不是約翰,我再度心碎...』。_by 瑪姬.歐法洛。

個性鮮明的新時代女性,在經過一連串的人生打擊仍屹立不搖,沒想到,最後壓垮她的竟是駱駝背的那一桿稻草。《你走了以後》,講得是一個「失去」與「背叛」的故事,包裝在這樣的情緒尖銳之故事情感主題,幾個女人的命運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曲折。背叛愛情的人,失去也不認為可惜。而擁抱愛情的人,失去又該如何振作?他們將該如何學會原諒與放下,重新找回信任與活下去的力量?

因為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女性的成長旅途,在男性主義的陰影下,她們總是能用不同面貌,想辦法活出自己一片天。然而大部分的女性並不習慣開口表達自己,也因此~我一直覺得要描寫有關女性的心靈成長,是需要更細膩的感官才有辦法體會其中差異。尤其在挑戰描述一些重大的人際決定關係,對情人、對丈夫關係的不忠,更因為女性習慣隱性的態度,也就是能容忍自己游走於兩方不同的生活,想盡辦法維持原本的夫妻、親子、婆媳的正常關係。這樣的矛盾衝突點,增強了女性的內心情感的維度,不只是如外表般的沉默寡言。

安跟她的婆婆,就是這類能藏諸秘密在心中,直到年華老去帶入棺材裡的舊時代典型代表。而愛麗絲則是代表另一種自給自足的新時代女性思想,愛情一樣重要,但感官更勝於麵包,且不再只是生活價值的唯一評斷方式。合則來,不合則分,不拖泥帶水的告別過去才是新女性的標籤。整個故事有許多探討的細主題,像是兩人情投意合,背後一家族的生活背景、宗教的分歧,一樣考驗了男女愛情的合金度。妻子發現自己並不愛丈夫,卻還是繼續把重心放在這個家庭當中。女兒與母親之間的格格不入,讓她益發早熟離家獨立。為了和睦,婆婆吞下媳婦不可告人的秘密,裝作無事。母親不想步入自己父母的後塵,卻發現自己同樣也有他們的影子。《你走了以後》筆下這些女性的韌性情緒,隨著精細描繪的不同生命態度,而有不同程度表現。懦弱、哭泣不再是她們擅長的幾種手段。「離開沒那麼殘忍,殘忍的是心中還有愛」,因為有留戀,因為有無法割捨的情感,常常在那一瞬間使人有了極端的行動反應,不是越挫越勇,讓一次又一次的謊言鞏固了人性虛偽的盔甲。或者放棄生命掙扎,甘願淪為天地間一縷嘆息。

一如之前《消失的艾思蜜》的故事方式,作者瑪姬書寫每段短暫回憶,從不考慮時間的流暢感,幾乎就能自格一迷你小品。這種愛用拼接時間的方式,幾近格格不入的連貫情節的手法,就好像同時埋首拼湊著好幾幅不同主題的千片大拼圖,顯示了瑪姬清晰不含糊的邏輯功力,從困惑中將慢慢熟悉了她說故事的節拍。在每段文筆穿插之間是情緒上的共鳴,就是來自於這一塊塊拼圖拼湊起來的效果,做為各種線索的依據。每個啟示之際,有股特別耐人尋味的風采。幾代情感矛盾的女性感情故事,微醺又有一股強烈渴望被救贖的悲傷,總會在不同階段開啟,就像迴路中的十字路口,吸引讀者趕緊穿跨過去的衝動,不再只是一條線的peak and down,閱讀起來的層次感有如幾何弧度的不規則變化。若是習慣了她這種錯綜精巧式的推理鋪陳方式,對讀者而言將是一種很刺激、很享受的閱讀過程。

《你走了以後》,瑪姬善用慧黠而幽默,也擅藏一針見血的對話,以充滿溫馨、衝突回憶的小插曲,將隱藏在現實悲傷節奏裡的苦惱一筆輕輕帶過。也見融入許多女性主義的思維架構,以濃烈的性別差異意識為故事起點,對女性展開多面觀的省悟。故事的濃度氛圍可以是令人傷感又惋惜的絕望,也可以讓人重新點燃生命的正向希望,取決我們想要哪一種結局。但~只有活者才能驗證一切的可能。『或許我再也醒不過來反而是件好事...我將永遠無法問任何人問題。然而,我真的想要這樣嗎?』 這段心聲道出了作者的想法,希望女性在即使遇到人生多重打擊,還是要抱著一線生機,也許當時仰望目標已不再,新的目標仍可以再找,這不是取代,而是再覓新的生機。下一次的相遇也可能是一段美好的開始。

《你走了以後》,留下來的人一樣可以微笑。

★原刊載於:黑海中的璀璨:http://helenna.pixnet.net/blog/post/25245428

★去看看《你走了以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