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范立達

長大之後,我有時會回想,打從出娘胎起,我腦中的記憶體就開始運轉了嗎?還是說,那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啟蒙,等到有了智識、懂了語言,才接著能夠擁有記憶?若是如此,那麼,一個人的記憶是從幾歲才開始?五歲的時候,自己做過什麼?看過什麼?想過什麼?那些記憶,是否仍然歷歷在目?現在的我,是否還依然記得?

這問題很難回答。對於自己的五歲,最清楚的記憶,大概就是在幼稚園裡,突然被老師叫到前台,要我唱歌給其他小朋友聽。記得,倉皇無措的我,傻愣愣的看著老師踩著風琴。當前奏結束,到了起唱點時,我突然雙腿一軟,就這麼一屁股坐在地上,接著,就是「哇!」的一聲放聲大哭。再接下來的記憶,就是姊姊陪著哭哭啼啼的我回家,一見到娘的面,大姊就開始努力的訕笑、告狀,似乎恨不得全家人都知道我在幼稚園發生的糗事。

這就是我的五歲,膽小、怯懦、蒼白。

可是,五歲的孩子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懂?是不是除了吃、喝、拉、撒、哭之外,什麼都沒有?似乎也不盡然。殘存的印象中,依稀能夠記得,傍晚,鄰家叔叔在院子裡乘涼時,常常會順勢把手從他老婆背面衣服的下襬中探進去,再往上鑽,直到摸到肩胛骨的位置,然後再上下擺動、來回游走。我能記得,那時,鄰家叔叔和他老婆臉上的表情,總是甜甜蜜蜜、帶點滿足,又帶點偷偷摸摸的喜悅。

小時候的自己不明白那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他們臉上幸福的表情看得懂,自己的心情,也就因此跟著開心起來。

所以,誰能說小孩子一定是個二愣子,啥都不懂呢?

我想,拿小孩子和大人相比,最大的差別僅在於,不同的年紀,關心的事情不一樣,記得的材料也不相同,因此,能拿來咀嚼、解讀的範圍,自也不同。但設若一個早熟的孩子,在小小年紀就有了大人般的記憶與觀察,那麼,他所能體悟到的世界,是不是也就個精采萬分的故事?

本書描寫的場景,絕大部分,就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娃「小蕙子」所觀察到的世界。這種回憶的敘事方式,那種掙扎於一種喚不回的焦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不同的地方在於,「小蕙子」的世界沒有那麼偉大,她更貼近我們常人,很容易就喚起我們的記憶,讓我們回想起,是呀!我們的孩提時代,也就是那麼過的。那是一個父母因為忙於工作,而在自己生命中缺席,由爺爺、奶奶及鄰居們代為補滿的世界。五歲的她,過度的早熟,看得懂同齡小孩的自慰,知道大人世界中的情與愛。而她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對於鄰居的大哥哥們、對於爺爺奶奶們,也有愛。

共鳴,往往就是由此而生。

書中值得一提的,是愛情。

作者對於愛情的描寫,總是細細的、淡淡的,但卻又分外深刻。那種透澈,會讓人懷疑,如果不是自己曾經走過一段刻骨銘心,怎能有如此的體會?信手抄錄一段書中的文字:
「那一年她才二十歲,正是一個姑娘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年歲。她是把我叔叔當成命去愛的,總也愛不夠,什麼都不足惜。」

「他是她的初戀。他曾經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就像她的牙齒,她的呼吸,她的四肢和手指頭。他是她的習慣。少了他,她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會疼痛;少了他,她還能活下去,可是很勉強,懶惰,她活得費力,自暴自棄。」

會不會有可能,在那個小小的年紀裡,自己也曾像「小蕙子」一般,偷偷的愛上某個不能言說的大人?而那種愛,或許生澀、稚嫩,或許也不分性別,但以當時的年紀感受,就是一股巨大的愛,就是一種強烈到無以復加的情緒。但這種情緒,一旦隨著時間的流逝,就像作者說的,「感覺到一種東西,它走了,它再也不會回來了。」

你我,都不會處理這種情緒,只能任它消逝。而本書作者,卻在成長之後的日子裡,努力的回想它、捕捉它、記憶它、書寫它。從而,讓每個人小小的童年又再度鮮活起來。而被喚醒的童年,絕不像童書中寫得那麼天真、無邪、可愛與無知。它還是飽嘗了人生的喜怒哀樂與辛酸。只是,幼時不懂體會的情緒,如今一旦被喚醒,滋味全都來了。這,或許也是對自己童年歲月的一段補白吧!

只是,讓讀者們都回去體會那段早熟的稚年,會不會太殘忍了些呢?看完書後,相信每個人都自有評斷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rius0601 的頭像
    Aquarius0601

    寶瓶書BAR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