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型書店headquarter somewhere)

城內某間大型書店休館四十日後,幾天前聲勢浩大封起了街重新開幕。

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喜歡去的地方有三處:書店、電影院、百貨公司,通常它們都有「假日人多平常日人少」的特色,而且分散在城內的不同地點,去完這處還得趨步前往那處。

多年後,休閒事業在時代簇擁下比拚得你死我活,若單從人潮結構,實在難以分辨這是書店、那是電影院,或者是殺得最瘋狂的百貨公司,因為出現了一種新興綜合型購物廣場,打破原本各行其道的「默契」,到六樓書店的人,可能會先逛逛至一至五樓的百貨公司,最後順便去頂樓電影院消磨剩餘時間。

我的印象裡,書店就是單純提供一處以書為巢的文化場域,然後賣賣小文具,貼心一點的則擺上幾張椅子供人安坐閱讀彷彿小型圖書館。大型書店的出現改變了上述書店經營模式,十幾年來,它陸續添加了百貨公司元素,比如衣物、家飾、香水、3C、生活小物等等,吸納了原本鮮少駐足書店的族群,繼以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創舉後,很顯然的,台灣人未經適應期而接受了這樣的「書店2.0」時代。

當書店改頭換面,它的附加條件亦隨之轉變。傳統獵書人注意又計較的折扣問題,在大型書店中,取而代之的是出現一種「大賣場心態」——能夠在一個經過縝密裝潢設計和嚴謹員工訓練的場所,一網打盡人類生活六大基本要件,實比價格更吸引人。

當「書」一轉詞性,從名詞變為動詞,「我們去書店」這五個字不再只是「去書店看書買書」,而是「去書店做點生活消遣」時,我則不禁回首感嘆,固守傳統的書店,除了價格之外,還能「附加」什麼給你我他呢?(或許傳統書店也只想留住愛書人吧!)

大型書店以「閱讀.生活.日以繼夜」口號慶祝再生,其實呈現的就是台灣整體文化潛移數十年的成果縮影——因為「二十四小時」早就常駐在我們的生活,大型書店會成功在國際間打響名號,也是長久以來台灣人對於時間總有不夠用的感覺所致。

不論書店存在的價值為何,至少在網路幾乎吞噬人類生活的世代,能夠在新書上市的時候,從實體書店購得一本暖暖好書,是日漸稀有的甜蜜奢侈吧。

(文/Just Blaze in 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rius0601 的頭像
    Aquarius0601

    寶瓶書BAR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