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志朗(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志浩的書要出版了,我手裡拿著一疊初稿,心裡頭一陣陣喜悅,因為我這位才氣煥發的學生,不再拘泥於實驗室裡的眼球移動追蹤儀,因為那只能研究別人在看什麼;他寧可走出實驗室,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芸芸眾生,用自己的知識去揭開生命現象的涵義,更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學理轉換成有效的問題解決利器,以積極向上的胸懷,鼓勵大家一起來建立同理及感恩的祥和社會。這一疊在我手中的文稿,看起來很輕,但內文讀起來卻不免沉重! 看書名叫做「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就知道志浩對人生的態度,就是不怨、無懼,默默地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是他!我記憶裡(很久沒看到他了!)那位安靜內向的學生,從文稿中走出來,到我眼前,以炯炯的目光看著我,說:「老師,這本書代表我的看法,和我的奮鬥,你會喜歡的。」

他說對了,我一篇又一篇的讀下去,沒有停下來,而且真的很喜歡。七十二篇文章,分成十個主題,從對社會的觀察,對父母如何和子女相處的建議,到中山高的寂寞感懷,到為人師者對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的祝福感言,到最後他自己離開教職,轉入業界對最後一班畢業生的臨別贈言,都像是一眨眼又一眨眼所見到的社會萬象,而他站在路邊,好心的在告訴你,這樣去看問題,那樣去解決困境,不急不慌,才能做自己,才不會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忘卻了自己的興趣,個性和感覺!到他警告:「如果沒有一點警覺,到最後甚至會把別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的。於是每一次自以為的挑戰,充其量只不過是從順從一群人轉變為順從另一群人罷了。」

這些生活上表現的智慧,都沒有老氣橫秋的口氣,因為他還年輕。他閱讀的廣度很廣很廣,而理解的深度也很深很深。他是網路上的行者,也是網上的發言人。從小他個性內向,但網上卻交流廣闊,沒有生活上的哪一個面向會使他噤聲,也沒有社會上的哪一個難題會使他卻步!他能力很強,要做一個卓越的實驗科學家綽綽有餘,但他選擇做自己,離開實驗室,走入業界當顧問,我覺得他脫俗,所以海闊天空,他選擇平凡,所以不平凡。我在他書裡的字裡行間,處處感受到他的「自在」!

在這本書裡,他其實點出社會現象的許多矛盾,他試著從他的專業──心理學去剖析問題,尋找答案,但他知道在目前台灣處在價值系統混亂的世代,生活上要解決的,不只科學的難題,也不只教育改革要何去何從的爭辯,更不是社會失序之下,個人是否「存在」的哲學辯證;這些都無關緊要,但卻又是無可避免的生命景象。所以,要嘛就隨波逐流,當個「社會人」,喃喃自語去說別人期待你說的話,或不停重複別人的話,要嘛就學會把自己抽離社會制約的向心力,學會用合乎世俗的問題解決方式,用歸零再生的思維去分析問題的根源,找出新的解決方案。當然碰碰撞撞(有形、無形,無所不在的壓力)是在所難免。但在轉念成功,走出困難之後,常常發現失去的,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如今能夠不去過別人的生活,才是得稱幸之事。

志浩是我在中正大學的學生,是位非常仔細的實驗心理學碩士班學生,專攻眼球移動追蹤的議題,這是閱讀研究非常基礎的測量。他對詞彙的區別和系統性非常敏感,自己摸索,建立了很有用的詞庫,對於用語文材料做實驗者在尋找刺激材料上非常有幫助;詞庫本身的組織當然反映了人類儲存這些理念時的基本組成架構,所以建造這些詞庫的人,他必須對何謂心智結構有一定的想法,例如詞和意念的關係是什麼?詞和詞之間的聯結是點和點的連線,或是語意所散發的表徵之間的重疊面呢?詞彙頻率的變動,反映了時代的社會取向。這些工作很複雜,但隱藏的訊息卻非常豐富。志浩在這一方面的能力超強,分析很細膩,才會看到許多別人看不到的社會現象,提出很多新穎的見解!

見解!是的,見解是這本書最令人心動的部分,我欣賞志浩許許多多的見解,但也不只全然接受他的見解。我最不能同意的是他對穿拖鞋上博物館的看法。他沒有分清楚什麼是description,和什麼是prescription!科學研究要的是真相的description,但「教育」並非中性的,是要規範方向的,那是prescription。上博物館真的不是偶發的路過當地,上博物館是有目的的教育行為,應該是有所規範的。上博物館去觀賞文物和各項創作,對創作者是一番景仰和尊敬,能費心把自己弄整齊悅目一些,就是景仰和尊敬的表現!

這是我的見解,志浩當然可以不同意,但下次你來看我,總不好穿拖鞋吧!除非我們一起去郊遊!

★原刊載於蔡志浩教授《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新書推薦序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