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

tdc89s.jpg  

 

 

選擇性緘默症常被誤會是太害羞,這種溝通焦慮障礙,讓人想說話卻開不了口。

 

選擇性緘默者及家長親身分享生命故事的第一本書。

一百五十名幼童,

就可能有人為此受苦,

若缺乏適切協助,甚至一輩子也好不了。

◎王意中(資深臨床心理師)專文推薦

◎收錄國內外協助資源、台灣選擇性緘默者的人生經歷分享。

 

別小看這份「沉默」,

那可能是脆弱、孤單又恐懼的孩子,

用盡全力在無聲呼救!

理解並接納,是打破緘默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緊張時會有這些行為嗎?

【遇到某人或進入某個環境,就完全無法開口】一見別人接近就低頭不語,退縮到一旁,眼睛不敢看對方;在家是個開心果,到學校,卻成了不說話的小孩。

【身體像木頭般僵硬】怕一動就會被人注意到,因而全身緊繃,不敢亂動。

【只有一號表情】極力想隱藏內心的不安,卻變成面無表情。

 

千萬別輕忽,這些是「選擇性緘默症」常見的焦慮表現。

這是一種溝通上的焦慮障礙,在幼兒身上常見,但很難發現,往往要等上幼兒園、與其他孩子相對照,大人才會注意到小孩「不對勁」。

「不說話」,容易被誤會只是害羞、故意作對、很跩、沒禮貌……在長期遭誤解、輕視,甚至霸凌下,孩子失去了自信,無法好好上學,交不到朋友。

其實,它可能由先天敏感特質引發、受環境劇烈變動影響,而且並非長大就會好,甚至可能衍生更嚴重的焦慮和憂鬱,跟著人一輩子。

 

理解和接納,讓被封印的聲音破繭而出。

選擇性緘默症是極隱性的病症,從鑑定到醫治,心理諮商、語言治療及特教系統等協助資源極少。而透過本書的數十位選擇性緘默者、家長、老師及專業心理師,在學習、工作、家庭、社會與人際領域的生命故事分享,我們瞭解到循序漸進地建立信任,將有機會助其走出恐懼與焦慮。

愈是有口難言,愈需要用心理解、接納,才能在黑洞般的沉默中,找到珍貴的溝通之門。

 

 

 

作者簡介:

 

【選擇性緘默者及研究者】

卡爾.薩頓Carl Sutton

 

【諮商心理師】

雪莉兒.弗雷斯特Cheryl Forrester  

 

卡爾從小便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其後於英國的契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進行此症的研究。

雪莉兒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也是護理師,並擁有社工師執照。

卡爾與妻子雪莉兒共同創立了一個「我說」(iSpeak)網站,幫助青少年及成年的選擇性緘默者。兩人定居於英國威爾斯。

 

譯者簡介:

黃晶晶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碩士。行政院新聞局、中央銀行英文編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自由譯者。

經營「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者」部落格,並為「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代表及籌備會執行秘書。

另譯有《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
博客來:
http://t.cn/EGZUT2I
金石堂: http://t.cn/EGZUFl6
誠品: http://t.cn/EGZ45Wy
讀冊: http://t.cn/EGZ4oJ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rius0601 的頭像
    Aquarius0601

    寶瓶書BAR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