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賴其萬【教育部醫教會 執行秘書】
成功大學醫學院趙可式教授邀我為她的新書《醫師與生死》寫序,而有幸得以先睹其大作。
趙教授以作研究的嚴謹態度,將其在國科會三年的研究計畫,對全國北、中、南、東醫學中心的五十六位醫師,詢問其有關對病人生死、對親人往生的經驗,以及這些醫生對自己將來死亡的看法與心理準備從事深度訪談,再利用質性分析,寫出這份相當豐富的本土資料。誠如趙教授在書中所言,「醫師這一行,是社會人人稱羨的行業。但是,又有誰能真正了解醫師生活中的辛勞與壓力?醫師天天與生、老、病、死為伍,扮演著救苦救難的角色,卻又不是神,不能治好所有病人的病,拯救所有病人的命。」 她以醫療團隊的一員,挺身而出寫出這本大作,希望可以使醫學生、醫師增加對生死教育或臨終照顧教育的了解,同時也使醫療團隊的不同成員可以更加體貼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幫忙一般民眾了解醫師的內心,而給予醫師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同時她也希望讀了此書的病人或其親友,能協助他們於「醫與病」、「病與醫」間有良好的互動。趙教授也特別以一些篇幅討論醫師如何由死亡的經驗中反省、學習與溝通,而對生死有進一步的心得;並以醫學教育的眼光來討論臨終醫療的教育,而寫出「人本醫療」將由「修復」轉為「療癒」、由「治癒」轉為「照顧」、由「做」(doing for)轉為「臨在」(being with),由此介紹她本身具有深入研究的「安寧療護」,從中分別提出對醫師、醫學生及社會大眾的建議。最後別有用心地以「醫師的希望」為主題,提出對生死方面的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建議。
由於趙教授希望這本書能影響的對象是如此的多元,而她又以忠於研究資料的學者作風來撰寫,恐怕有些讀者無法從頭到尾逐字細讀,以致半途而廢。因此我想奉勸非醫療專業或非基於研究興趣而選讀此書的讀者,可嘗試細讀每章節所提供之個案病史,去用心體會,以窺全貌,而後再選擇性地細讀自己有興趣或有疑問的地方,我相信不管是否醫學專業,如果能以這種方式先瀏覽全書,一定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示。
在研讀此書的過程裡,我不禁想起過去有幸能夠更深入認識趙教授為人的三次機緣:記得我第一次參加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舉辦的大學評鑑時,我與趙教授一起負責對某大學護理學系的評鑑工作。她要求該校護理老師將她本人當作病人,教導學生如何為住院病人洗頭,而後她再以病人身分的感受,與這位老師分享這種被服務的心得。當天我學會了如何真正貫徹「以學習成效來評估教學」的精神,同時也深深體會趙教授在護理學生實習方面的用心;第二次是在衛生署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有一次討論到台灣的民情,一般家屬都希望病人能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然而當病人即將過世,家屬辦理出院所簽署的都是一般醫院制式的「自動出院同意書」,其冰冷的措詞完全不適合這種場合,當時趙教授與我對此都發表我們強烈的看法,而最後由她主筆,再經過我們委員會一起討論,以及衛生署官員的修正,而有「住院病人臨終出院意願書」(二○○六年十月十六日衛生署公告)的問世。
在這段討論中,我有機會感受到趙教授感情的細膩,真可堪稱為兼顧病人與家屬身、心、社、靈的醫療界楷模;第三次是去年台灣神經醫學會年會,以植物人為專題的醫學倫理討論會。趙教授談到醫學上勉強維持植物人毫無品質、毫無尊嚴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她以一個老人的實例,述說生命的最後旅程所遭遇到的長期煎熬,說到激動處,趙教授淚眼盈眶、聲淚俱下的說出,這一幕就是當年她眼睜睜看著至愛的父親過世前的經歷。會場一片沉寂,接下來掌聲如雷,這是令我最感動的一次演講。
幾個月前,當趙教授在電話裡告訴我她剛被罹患癌症時,我就一直非常關心她的病情,但又不好意思常打電話打擾她。想不到在最近一次有關臨終關懷的醫學教育會議裡,她重披戰袍、侃侃而談她所關心的話題,她最後一張的power point,最是感人。她說:「感謝天主!我學了安寧療護!我已是癌症病人,因此更能同感(Empathy)其他病人。從眾多病人身上學習、體驗了死亡,因此我不再恐懼死亡;當自己的死亡來臨時,我將從安寧療護之中平安歸回天父懷抱。」
但願這一場大病只是帶給她「藉口」可以停下她馬不停蹄的步調,好好整理思緒,為她所關心的安寧緩和醫療多寫幾部好書,而能夠永遠健康地繼續享受她由服務得到的快樂。
教育部醫教會 執行祕書 賴其萬
寫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成功大學醫學院趙可式教授邀我為她的新書《醫師與生死》寫序,而有幸得以先睹其大作。
趙教授以作研究的嚴謹態度,將其在國科會三年的研究計畫,對全國北、中、南、東醫學中心的五十六位醫師,詢問其有關對病人生死、對親人往生的經驗,以及這些醫生對自己將來死亡的看法與心理準備從事深度訪談,再利用質性分析,寫出這份相當豐富的本土資料。誠如趙教授在書中所言,「醫師這一行,是社會人人稱羨的行業。但是,又有誰能真正了解醫師生活中的辛勞與壓力?醫師天天與生、老、病、死為伍,扮演著救苦救難的角色,卻又不是神,不能治好所有病人的病,拯救所有病人的命。」 她以醫療團隊的一員,挺身而出寫出這本大作,希望可以使醫學生、醫師增加對生死教育或臨終照顧教育的了解,同時也使醫療團隊的不同成員可以更加體貼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幫忙一般民眾了解醫師的內心,而給予醫師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同時她也希望讀了此書的病人或其親友,能協助他們於「醫與病」、「病與醫」間有良好的互動。趙教授也特別以一些篇幅討論醫師如何由死亡的經驗中反省、學習與溝通,而對生死有進一步的心得;並以醫學教育的眼光來討論臨終醫療的教育,而寫出「人本醫療」將由「修復」轉為「療癒」、由「治癒」轉為「照顧」、由「做」(doing for)轉為「臨在」(being with),由此介紹她本身具有深入研究的「安寧療護」,從中分別提出對醫師、醫學生及社會大眾的建議。最後別有用心地以「醫師的希望」為主題,提出對生死方面的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建議。
由於趙教授希望這本書能影響的對象是如此的多元,而她又以忠於研究資料的學者作風來撰寫,恐怕有些讀者無法從頭到尾逐字細讀,以致半途而廢。因此我想奉勸非醫療專業或非基於研究興趣而選讀此書的讀者,可嘗試細讀每章節所提供之個案病史,去用心體會,以窺全貌,而後再選擇性地細讀自己有興趣或有疑問的地方,我相信不管是否醫學專業,如果能以這種方式先瀏覽全書,一定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示。
在研讀此書的過程裡,我不禁想起過去有幸能夠更深入認識趙教授為人的三次機緣:記得我第一次參加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舉辦的大學評鑑時,我與趙教授一起負責對某大學護理學系的評鑑工作。她要求該校護理老師將她本人當作病人,教導學生如何為住院病人洗頭,而後她再以病人身分的感受,與這位老師分享這種被服務的心得。當天我學會了如何真正貫徹「以學習成效來評估教學」的精神,同時也深深體會趙教授在護理學生實習方面的用心;第二次是在衛生署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有一次討論到台灣的民情,一般家屬都希望病人能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然而當病人即將過世,家屬辦理出院所簽署的都是一般醫院制式的「自動出院同意書」,其冰冷的措詞完全不適合這種場合,當時趙教授與我對此都發表我們強烈的看法,而最後由她主筆,再經過我們委員會一起討論,以及衛生署官員的修正,而有「住院病人臨終出院意願書」(二○○六年十月十六日衛生署公告)的問世。
在這段討論中,我有機會感受到趙教授感情的細膩,真可堪稱為兼顧病人與家屬身、心、社、靈的醫療界楷模;第三次是去年台灣神經醫學會年會,以植物人為專題的醫學倫理討論會。趙教授談到醫學上勉強維持植物人毫無品質、毫無尊嚴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她以一個老人的實例,述說生命的最後旅程所遭遇到的長期煎熬,說到激動處,趙教授淚眼盈眶、聲淚俱下的說出,這一幕就是當年她眼睜睜看著至愛的父親過世前的經歷。會場一片沉寂,接下來掌聲如雷,這是令我最感動的一次演講。
幾個月前,當趙教授在電話裡告訴我她剛被罹患癌症時,我就一直非常關心她的病情,但又不好意思常打電話打擾她。想不到在最近一次有關臨終關懷的醫學教育會議裡,她重披戰袍、侃侃而談她所關心的話題,她最後一張的power point,最是感人。她說:「感謝天主!我學了安寧療護!我已是癌症病人,因此更能同感(Empathy)其他病人。從眾多病人身上學習、體驗了死亡,因此我不再恐懼死亡;當自己的死亡來臨時,我將從安寧療護之中平安歸回天父懷抱。」
但願這一場大病只是帶給她「藉口」可以停下她馬不停蹄的步調,好好整理思緒,為她所關心的安寧緩和醫療多寫幾部好書,而能夠永遠健康地繼續享受她由服務得到的快樂。
教育部醫教會 執行祕書 賴其萬
寫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