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指的不是出版的能力,而是嫁接的能力。
什麼是嫁接?說明白點,就像是把梨子和蘋果接枝,成為新的蘋果梨,吃起來既有梨子的豐甜與水分,又有蘋果的香味和細緻。
出版界往往最頭疼的不是尋覓作者等待文字,這倒好商量。每每望著倉儲成堆的陳年書落才教人哀聲嘆氣!「書」的生命力難道只能在紙本上頭打算、盤算?為什麼書賣到最後只能為銷量與庫存大傷腦筋?
如果回歸到書的「內容」,也就是提高書的內容品質,用「細水長流」、「好書不寂寞」的觀點看待書,或許是一途。
這陣子做了一本有關網際網路的書籍,給了我一些些的遐想。 

網路確實很奇妙,它不是人,卻能讓馱負著人的想像而且使之成為真實。
MySpace是個很著名的交友網站,但對我而言,MySpace更是個音樂聖地,不管是沒沒無聞的地方歌手,或是荷包滿滿的國際巨星,都在MySpace開了站,有的音樂人甚至以MySpace為家,他們的官方網站就在MySpace。
我很喜歡的音樂人Oddisee在MySpace也有網站,他曾經提到一件在網路尚未盛行時很難做到的事,就是因為MySpace的促成。
音樂團體Heralds of change有兩個團員,分別來自愛爾蘭的都柏林和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在2005年3月,該團透過MySapce寄了Demo給人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Oddisee,三人一拍即合,共同創作了一些歌曲。作HipHop的Oddisee和作Techno的Heralds of change,果然結合出很新穎的曲風,下面這個網址可以聽聽他們的聲音:

http://oddiseemusic.blogspot.com/2007/08/on-my-dublin-glasgow-s.html 

MySpace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嫁接環境,試想,若在10年前,要越洋聯繫音樂創作理念是多麼艱難的事。
假如把生命力的桃花源專注在網路上頭,暫且不論實體書店,那末,出版界的MySpace在哪裡?
我們有以量取勝的「販賣網絡」,但似乎很少有以質取決的「交流平台」;既然「購買」層面已經趨向飽和,可否回歸到「文字」來吸引讀者或作者,開闢一個嶄新環境呢?
而音樂和文字的相似之處在於「發表者眾、閱聽者多」,有規模的出版社應該有能力撥一塊小空間,實驗一下「新文本」或「新寫作方式」,看看能否透過網路創造一個新的寫作環境。
我又想起這樣的場景:
推理小說家艾勒里.昆恩是兩個表兄弟的聯筆,他們撰寫推理小說、編輯推理小說也收藏推理小說,他們的平台形成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紐約雜誌社,許多當時或後來的推理小說寫手都曾在此「嫁接」; 
12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在薄伽丘的帶領下,三男七女在佛羅倫斯的漂亮別墅中「嫁接」成了《十日談》。 

出版社和寫手在網路上的「嫁接」,其具體可行性如何呢?

進化成不單單是投稿平台,而且是更具威力的「新品種」,讓文字和音樂一樣能夠發揮它的魅力,這也許是一種,可能。(文/Banc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