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小兔)
我昨天一定是被鬼附身了,寫了一篇非常圈圈叉叉的圈圈叉叉。
今天還大家一個公道,另外貼上一篇圈叉,這是我在「圈套」部落格回覆魚頭的留言。

*********************************

很多時候我都在懷疑,這樣討論最後會不會還是無解?許多人談商業那端,但我總覺得應該回到最初的工作本質。

出版的產業(包括寫書的、出書的、賣書的)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溫度」的工作,一個題目10個人寫,會有十種切入點;一份書稿給10個編輯編撰,會有十種風貌;那麼一本書給十家書店銷售,是否也會有不同的呈現?


早期的誠品就是如此,那時候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選書風格,你不見得一定喜歡,覺得太「菁英」、太「小資」,而且誠品的會員卡門檻太高,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去誠品,因為知道會有驚喜,我們信任他風格化的選擇。即便我沒有會員卡無法九折,我還是忍痛買了,為什麼?我知道走出這家書店,下一家書店很可能找不到這本書,所以現在非買不可。


這就是溫度、就是興味,因為你、或我執事的不同而不同。


有個豬頭打電話來辦公室,指名找總編,他說他什麼都能寫,什麼都能配合,請告訴他現在最夯的題目,他三個月內交稿,我心裡只有三個字:「去死吧!」


我在上一個工作單位時,手上有吳淡如的書,我曾經跟編輯說:「把吳淡如的書賣起來有什麼了不起!」這句話完完全全沒有貶抑的意涵,我的意思是吳淡如已經是暢銷作家了,當時他手邊主持有帶狀的廣播節目,還有各種電視節目,他個人的資源如此豐沛,他的書賣了,編輯的功勞大概就只有
10趴,這樣一個個人風格已經很明顯的暢銷作家,他的書在某甲編輯手中做,和某乙編輯手中做,銷售的狀況不會有明顯差別,這樣「編輯」的價值何在?


我想鼓勵編輯的是,你應該去挖掘那些別人沒看到的,你做出來會和別人不一樣的書,那才是你的「價值」。把沒知名度的作者做出知名度,把冷門書做出影響力,這才是功力,好做書的書誰不會做?


最近同事去通路談書,通路朋友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你們有多少資源?」同事回來轉告,我聽著非常傷心。如果編輯選書只看國外的排行榜的數字、某甲選書和某乙選書有何差別?用高額版權金搶下來即是。如果書店通路賣書只看出版社的行銷資源,出版社你出得起錢,我就能賣,出版社花不下手,那就抱歉,這樣,
A書店和B書店又有何差別?


如果
A書店和B書店賣的東西一樣,那麼讀者當然只有選折扣。


這樣很悲哀,寫書作書賣書都看數字來做事,那和
LG賣冰箱有什麼不同?


只寫你能寫的東西、就編你鍾愛的稿、就賣你認為有價值的書,不回到原點是無解的。


如果沒有了溫度,寫書作書賣書的都不過是字工而已。


 

寫得有點亂,不想改了。我覺得我們快可以成立一個「焦輯會」----焦慮編輯委員會了。魚頭很勇敢,放了第一槍,我不想讓他寂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rius0601 的頭像
    Aquarius0601

    寶瓶書BAR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