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ill
當經濟蕭條,就業環境不佳,即將踏出校門的台灣學子,也許會選擇出國。對於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懷抱夢想、期待不同,很是常態。出國進修,通常是想像通往 未來的途徑之一。不過,究竟有多少人明白,構築夢想,最需要的是「面對現實」,並非「逃避現實」。憑著熱情和衝動,以為「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 會」,是不是真的能創造自己的理想練習曲?關鍵就在,勇氣與堅持。
作者是一個對藝術設計有熱血的女孩,在十九歲的年紀,不顧「神明二十個生氣杯的指示」和父母一致的不看好,決心以打工賺取的單薄收入,立志飛往巴黎學設 計。到了異鄉,女孩的驚魂記就此展開。語言生澀,所以愛說話的她幾乎啞了;住進蟑螂滿屋的寓所,天天與小強奮戰。被房東惡意拒絕,輾轉來到情色旅館,與凹 陷床墊、讓人便秘馬桶和怪鄰居鹹濕邀約,共同生活。在遙遠的法國,女孩沒有能撥去求助的電話號碼,只有靜靜與她相依為命的黃色小水壺。
不管在哪裡,小水壺注入了水,插上電,就慢慢燒開。它的主人也一樣。在經歷最寒冷的巴黎人生,女孩終於進入了藝術學校。也許真是跨國神明有邦交,女孩時來 運轉,找到了新租屋,開始新生活。面對冷淡的法式人情,女孩變得少話,早安和晚安就足夠一天的語言。規律在校園和課業上努力,事情一件件來一件件解決。她 越發冷靜,面對所有生活難題,巴黎的光怪陸離。「心想,你也太小看我了。」還有什麼更嚇人的?女孩不容小覷!
學習堅強,面對孤獨,於是真正認識自己。女孩在畫畫課上成為模特兒,發現同學畫裡的那個有腮紅的盤子臉,原來,真的是自己。當日子紮實忙碌地過著,認真的 女孩忘了自己的樣子;她喜歡在冬夜搭最後一班電車,喜歡那份特別孤獨的感覺。從電車窗上的倒影,女孩靜靜發現自己的面容,也許,她會想念起那些驚慌的夜 晚。
本書的插畫風格,非常解構而現代;敘述文字頗有個性,帶點苦中做樂的黑色聯想,具廣告文案的語調風格。非常鐵齒的熱情,和血淚交織的收穫,都充分表現這本書上。灰色的巴黎,也許讓女孩失去了某種語言,但肯定豐厚生命某塊塗鴉,而閃閃發光。
原文刊載於「網路與書」: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books/data.asp?id=289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