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俊穎
聯合報‧周末書房推薦書: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
相對於一年多前以語言狂歡綻放如煙火絢爛的《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顯得輕薄短小,或者說是轉趨保守、簡樸。它的形式毋寧是更向《十日談》、《坎特伯利故事集》那樣的說書/故事的悠久傳統靠攏。傾全副心神的力作之後,隨即交出小品,創作狀況大抵如此。不變的是甘耀明的獨門技藝,一種不矯飾的童腔童趣,以簡馭繁,寫出了彷彿還存在但已日漸消失的古老樂園及其人情器物之美。班雅明《說故事的人》有一行字適足以註解,「一個遠古的時代,那時地心中的礦石和天空中的星塵仍在照料人的命運。」
書名透露了小說家的布局與視野,老祖母麵線婆以八十六歲高齡過世,孫子負起了編纂故事的責任,原來生於1921年,「沒受過教育,知識來自生活」的鄉村老祖母有個傳奇的生命底蘊,六歲重病靠了一味「故事藥」迴轉過鬼門關,自此終身成了民間故事採集者。麵線婆終於老死,如何讓她雖死猶生?家族親友說故事接龍的劇場於焉成立,召喚神鬼一一登場的甜美稚拙時刻,「現在,把時間倒轉,回到沒有柏油路,沒有壞人的年代,有,也只是山豬偷番薯與老鷹偷小雞。」(88頁)甘迴避了那條本土書寫的老路,不要悲情義憤,沒有英雄烈士,專注於匹夫匹婦的瑣碎哀樂、滑稽突梯,形成閱讀的輕鬆與趣味。加總了開場與末篇共十八個故事,甘承襲前作,揉合了蒙昧狀態的鄉野傳說、幻想虛構、客家庄的俚俗趣味,全書十八則自有濃淡緊疏的落差,就我個人的閱讀過程,愈是年代久遠的背景,故事愈能醇厚動人,難道「時間」才是熟成的主要因素?
小說家於書末的跋坦白交代,此書來源之一是為兒童作文班課堂暖場的講故事。所以某種程度是偽裝的童話?令人不由得想到魯西迪的《哈樂與故事之海》與以撒辛格的《有錢人不死的地方》。
從《殺鬼》到《喪禮上的故事》這樣基因混雜的新鄉土小說,某種程度是對之前此一領域滿滿政治正確的國族、歷史與鄉土的殘酷除魅。從前現代到現代、後現代的進程,或許連「除魅」之註解都要不敷使用了。甘勉力打造的語言,亟欲開闢的疆域,背後是大量挪移反芻動漫、影像、次文化的借支關係,逆轉了不過百年前兩方的位階,如此的書寫本身就已是奇觀了。小說此一古老的手工藝,向原創推進之艱難,我們讀者也正如置身喪禮上,期待下一個說故事的人。
★原刊載於2011/03/19 聯合報‧周末書房
- Jun 21 Tue 2011 10:47
鄉野的故事接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