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的貓
驚喜發現,我(誤)買書的比例在降低。
年初,我默默給自己一個承諾,能否別再買即使讓我狂飲下好幾瓶蠻牛,但翻閱第一頁,仍會乖乖躺到周公懷抱裡的書?
這是知識類的書,我執迷地認為是我畢生該吸收的知識,或想像工作也許會用上,但回回翻開,回回挫敗。
能否也別買,只因被報紙書評大為感動,就火速衝到書店,拿起荷包就結帳的書?(只是這類書評也像地球上的冰山,日漸消失。)
以及能否別再為有動人文案,或重量級某大師推薦,或銷售量排起來能繞地球幾圈,或瞬間竄紅,攻陷無數排行榜,或在全球獲獎無數等等的書所魅惑?
衝動購物是該被檢討的行為,但若衝動購書,好像從不會被責難。
於是我的床頭終年像小山丘般堆滿了書(已練就出抽取最後第二本,但整座山也不會倒的本事),多數只看一半,有幾本翻都沒翻,少數幾本看完的,卻仍依戀地不忍離開。
我汗顏(也謝謝C的寬大容忍,他說我是現代陶侃,日日將書搬去公司,又日日搬書回家),但這份愧疚,實在不敵心中的自我催眠(總有一日,待看完這些書,我會妥適整理)。
追本溯源,我發現關鍵在買書(我仍沒想整理床頭的那座山?)。
買書太輕易、太簡單,幾乎就跟呼吸一樣。
打開電腦,逛逛網路書店,強推的作品不斷在你眼前閃現。滑鼠動一動,點進去,讀些內容簡介,如果我還有些理智,會再讀些內文,詭異的是,愈看愈有種迷人的魅力,再加上我平日鍾愛的作家出新作,沒理由不捧他的場啊,那麼湊個350元,免運費。
出版社朋友介紹好看的小說,透過朋友,擁有特別折扣,怎能不買?一套快絕版的藝術套書,原本價格不斐,現出清特賣,怎能不買?約朋友在書店碰面,朋友遲到,實在等得發慌,藉書打發時光,讀得正入迷,朋友拍拍你的肩柔聲道歉,但手上的書正好看,怎能不買?
但買書容易讀書難,何況家裡的書架都快炸掉了。
現實更是,我擁有的書,讀過或讀完的究竟有多少?如果書買了,卻沒讀,這份「擁有」的意義在哪裡,況且,買的那一刻沒讀,一個月、兩個月、半年,時光咻得一聲過去,蒙了塵、褪了色、不再硬挺,一不小心又被我裝進暗無天日的紙箱裡,它們被我翻閱的機會幾乎零。
又或許,當初欣喜買書時,心裡的如意算盤正這樣敲著,或許下回我們做類似的書,可以參考這本書耐人尋味的封面、紙質、印刷或內頁設計。我也曾如此信誓旦旦地同C灌迷湯,但事後證明,機會就像中樂透。
雖然,一本書不一定要讀完,才有收穫,但,我希望我買的,都是我想讀、能讀的。
我從回復最原始的買書習慣開始。
我去書店,緩慢地逛,像品嚐美味的食物,讓書名、包裝、內容一一閃過眼前,再挑選自己最想讀的。我不看文案、不看推薦、不看銷售、不看推薦序、不看前言、不看後記,頂多看些目錄,就直接閱讀內文,讀個五六頁,通常就能決定要不要帶它回家。
驚喜發現,這樣的買書方式,誤買率幾乎是零,也就是我都會把這些書讀完,也從中發現一些被忽略、不受注目的好作品,那就像發現深海裡閃爍著誘人光芒的珍珠,當然更像回到年少時光,就著微弱昏黃燈光,在小書店偷偷摸摸閃躲著老闆,就為啃完手上某本炙手可熱的小說的蒼白又狂熱的青春歲月。
這是山頂洞人的買書習慣,但,我愛。
- Aug 25 Wed 2010 10:50
我愛山頂洞人的買書習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