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晚上吃完晚飯,照例的看完一連串的青少年綜藝節目,正當準備就寢時,突然想起今天是金鐘獎頒獎典禮的日子。 

果不其然,再次打開電視時已經「進入」頒獎典禮現場,我刻意要求自己不許轉到新聞台只為催眠自己營造那遲來的「實況」。 

看了那麼多年的金字輩頒獎典禮,感觸良多。先說說金馬獎好了。台灣視野最寬闊,也最能站上國際版面的非金馬獎莫屬,在從前國片當道的年代,這個頒獎典禮可說是風光一時,也淬鍊出許多台灣演員,然而近年台灣「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受人矚目的獎項紛紛落入香港甚至是中國演藝人員之手。大餅做得不夠多,進口餅乾當然成為新選擇,整場頒獎典禮看下來,總覺得腸胃不太對勁,也許是一定程度的文化距離讓我不易消化。 

金曲獎是金字輩獎項的小老弟,此獎本應著重在聽覺的部分,但也是由於近年來台灣「音樂市場」逐漸萎縮,西洋音樂大量被複雜與重組,「歌唱部門」開始變得虛華無實和追求風尚,加上新一代的沒有實力派,中生代的又惜唱如金,因此金曲獎逐漸成為歌唱界的金色拱門——純粹的消費市場、填飽不了肚子卻永遠敞開大門歡迎你再度光臨。視覺麻痺了聽覺的功能(亦如掩藏在金色拱門裡的味覺功能),金曲獎須要思考的地方更多。 

最後說到金鐘獎。這個獎項才真的是屬於台灣價值的所在,儘管不若金馬獎的風光耀眼,也不比金曲獎的年輕澎湃,然而每次金鐘獎典禮所傳遞出的情感卻是最直接真誠的:無論是螢光幕上賺人熱淚或惹人咒罵的硬底子演員、為每齣戲劇背後默默付出的技術人員、絞盡腦汁讓華髮早生的編劇導演……,這些泰半「生於茲長於茲」的演藝工作者,在近年來台灣「表演市場」逐漸萎縮的惡劣情況下,仍然以最貼近台灣人心,最真實呈現台灣樣貌的精神,將這島嶼幾十年來的跌宕起伏傳承下來;因此,每一齣戲劇,精緻好看的戲劇,粗製爛造的戲劇,都是台灣生命力的一種據實展現,雖然我讓尚未出片的楊宗緯登台演繹十幾首陪伴我童年迄今的經典連續劇歌曲不表贊同(這個位置應該要讓給出過多張唱片的歌手),但比起讓香港歌手詮釋的怪異景象,我寧可讓楊宗緯成為這些歌曲的代言人,因為金鐘獎是紮紮實實、專屬台灣人的頒獎典禮,連過去發跡自香港,今年盛裝出席的潘迎紫,她的再現身也挾帶的是二十年前的台灣意象而非香港或中國的差異性文化。 

在現今文化論述紛擾的年代,台灣人,心之所在似乎也只能維繫在往日時光。有句話說得好:「今日的新聞也會變成明日的歷史。」當幾年後回顧歷年來的金鐘獎頒獎實況,或許我們也會感歎時勢如何又如何……,但不論如何,台灣的血脈仍持續不斷的流淌著,因為它永遠說的是自己的故事。(文∕Border 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